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校地协同,共探科学教育新路径

——南师大教科院关工委“一院一品(特)”培育建设项目行动

暨六合区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及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29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2025527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关工委一院一品(特)培育建设项目行动暨六合区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及教研活动在六合区竹镇中心小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区科学教育工作者,旨在助力提升科学教师教学水平,深化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理解与应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教育科学学院退休党支部郝京华教授作为特邀专家进行了专业讲座指导。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六合区教育局局长张弛、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陈延飞、竹镇中心小学校长郭丽芹和教育科学学院退休党支部书记尹宗利。

竹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成宇航老师与六合区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杨晓慧老师分别带来《光的传播》和《形状改变了》两节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在《光的传播》课堂上,成老师巧妙设置实验环节,通过手电筒、卡纸、水槽等常见教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学生们全神贯注,在一次次实验尝试中,逐步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原理。

一年级一班杨老师的课堂则充满童趣与活力。杨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橡皮泥、纸张等物品为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揉、折、捏等方式改变物体形状,让低年级学生在趣味实践中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两节课充分展示了六合区小学科学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思维。

课程展示环节结束后,郝京华教授对科学课教学进行了深入指导并围绕苏教版小学科学教育的教材编写思路展开了详细解读。她从课程标准出发,剖析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编排逻辑和教材设置的培养目标。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在对两位教师的课程点评中,郝京华教授肯定了授课教师在课堂设计、学生引导等方面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她强调,科学课堂应注重发展性教育,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有挑战性的新内容上,助力学生去“够一够”。同时郝教授提到,教师在设置课堂环节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科学性的客观方式表达出来。郝京华教授的分享与点评为在场教师指明了教学改进的方向,引发了大家对科学教学的深入思考。

六合区教育局局长张弛与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陈延飞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陈延飞教研员表示,此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希望教师们能将专家的指导意见融入日常教学中。以互动激发科学兴趣,用策略落实思维发展。

六合区教育局局长张弛则着重对两节科学课堂进行了细节化的点评。他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协作能力的培育,尤其要从低年级学生群体着手。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和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良好习惯与团队精神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此次活动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教师们在课堂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实践,以及专家基于教材编写逻辑的理论解读,为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也加强了学院与六合区及其他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进一步探索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助力培养兼具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推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迈向新台阶。未来,教科院退休党支部将始终秉持服务教育、奉献余热的坚定信念,持续以校内资源为立足点,汇聚“银发力量”,积极搭建平台,深化校地协同,助力青年教师培养。


文字:黄凯琪

图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