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当校训遇见雷锋精神
在秦淮河畔的梧桐影里,“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与雷锋精神已交融62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用累计超十万小时的社会服务实践、惠及数万人次的公益行动,绘制出三代教苑人的精神图谱:从“大先生”照亮他人的世纪托付,到青年教师扎根文博的文明解码,再到青年学子在雪域高原绽放的格桑花——这是以实践践行“厚生精神”的当代启示录。
一、 厚生之源:前辈学者的精神奠基
01 鲁洁:照亮他人,同时升华自己
鲁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以倾听、对话的育人方式潜心培育人才,年逾古稀仍心系教育,将自己多年的稿费和劳务报酬捐献出来,用以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贫困学生以及设立专项资金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其治学精神与高尚人格深深影响着几代学子。

02 屠美如:441册藏书里的教育情怀
2018年,85岁高龄的学前教育专业退休教师屠美如教授将她毕生珍藏的441册图书捐赠给学院资料室。她说:“幼儿教育已融入我的血液,愿这些书为后辈前行之路增添力量。”

03 尹宗利:课上的三次鞠躬
病重仍坚持授课的尹宗利教授,在课上向学生深深三鞠躬:“做老师第一要有爱的语言,第二力所能及地帮学生做点事。”

04 吴亮奎:跨越山海的教育援藏
西藏支教的吴亮奎教授在拉萨师专践行“老西藏精神”,他说:“援藏不仅是使命,更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回答。”

二、 厚生之承:青年教师的志愿答卷
“我参与志愿服务,是想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同时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想到这一坚持,就从学生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位在南京博物院开展“文物教育学”、把博物馆当成第二课堂的志愿者正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刘齐。同时他也是《人民日报》笔下的“文化接力者”,亲历了观众从追问“文物真假”到探讨文明联动的蜕变。谈及志愿初衷,他说:“起初是被博物馆志愿者的队伍所吸引,后来发现志愿服务与南师‘厚生’精神高度契合——‘厚生’出自《左传》,而南师赋予它‘服务社会、助力公益’的新内涵。作为教师,我始终铭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诲,希望在博物馆讲解中传播中华文化真、善、美。”

我院刘齐老师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
谈及对青年学子的志愿寄语,他说:“志愿服务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在南京博物院看到学生志愿者用专业学识服务大众时,我仿佛看到学生时的自己。践行‘笃学敏行’,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教育力量,这正是‘做南师人、铸南师魂、扬南师名’的精神写照。”

三、 厚生之续:青年学子的时代担当
01 研究生支教团:教育志愿服务的时代答卷
教苑的支教传统源远流长,每年都有数十名学子奔赴四川、青海等地。2023年,金天敏等6名研究生以教育扶贫践行青年担当,深入四川马边、雷波两县,开展“云上实验室”“彝汉双语课堂”等创新实践,累计服务超2000课时。她们的志愿服务事迹被《人民日报》以《大凉山里的青春课堂》专题报道,展现新时代青年扎根西部的教育情怀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典范。 金天敏收到彝族学生手绣“索玛花”书签的瞬间,正是东西部教育“双向奔赴”的缩影。这一传统仍在延续——从四川凉山到青海玉树,“教苑红烛”精神跨越山河,照亮更多乡村课堂。


02 敏行志愿者协会:润物无声的公益矩阵
这个拥有22个常态化服务基地的学生组织,构建起立体化志愿服务网络。有在儿童医院年均开展721次导诊,累计服务2872.5小时的生命守护坐标;有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建“紫金草志愿服务队”,连续4年获评省级优秀团队的历史记忆坐标;有“点亮星空”项目为孤独症儿童开发个性化课程,入选团中央“七彩假期”示范团队的特殊教育坐标。


03 “寻遇杏坛·心随园动”随园讲解队:青年学子的文化解码与精神接力
该讲解队于2024年暑期起在随园校区开展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面向各类群体共629人,完成16场主题讲解。活动通过校史、园史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事迹的深度讲解,结合校园建筑与园林文化,传递“厚生”精神。实践成效显著,参观者满意度超98%,团队协作、专业能力及文化传播力显著提升,助力校史传承与社会责任感培育,获多家媒体报道,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结语: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从鲁洁先生的稿费到刘齐老师的文物导览仪,从敏行志愿者驻扎志愿基地的身影到随园讲解队的扩音器,三代教苑人用生命接力诠释着“厚生精神”的时代内涵。@全体教苑er,让我们在点滴善举中传递温暖,在日常践行中诠释担当,让每个平凡日子都成为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文字 | 宋建飞 王格 杨钰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