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应邀做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行知教育讲坛”,并以“改造我们的教育研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期待”为题开展讲座。申继亮教授现任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督学,曾担任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此次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建军教授主持。

主讲人:申继亮 教授
报告主旨
在教育研究领域,如何提升研究质量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与政策制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申继亮教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推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在讲座中,申继亮教授首先对当前教育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他指出,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诸多教育问题,例如中小学教材的年级难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大量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教育场景,导致资源浪费。 申继亮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一是部分研究者对政策文件缺乏重视,致使研究与政策要求脱节。例如,研究社会性发展的专家可能未研读相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文件,而研究认知发展的专家对中小学课程标准也可能缺乏深入了解。二是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转化环节存在明显缺失,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如“内疚与羞耻的心理和神经机制”“项目反应理论观察分数核等值研究”等,未能落地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继亮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路径。一是在把握方向上,应积极关注国家政策,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人才战略。二是在分析形势上,需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跳出教育看教育,明确研究的新着眼点。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教育应适应社会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三是在明晰问题上,要基于教育改革的历史脉络,结合当下需求,确立研究方向与课题。回顾教育改革、教材管理体制、高考制度及考试要求的变化历程,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考。四是在创新范式上,教育心理类研究的创新评判不能仅依赖影响因子等单一指标,还应在研究过程中灵活运用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从质到量再从量到质、从俗到专再从专到俗等范式。
报告总结
讲座结束后,顾建军教授对申继亮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申教授的报告基于当下研究现状提出了教育研究的方向之问、价值之问、范式之问,主题重大、内容丰富、观点深刻、逻辑清晰、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顾教授强调,大家应从申教授的报告中确立政策意识和使命意识,要在政策中把握时代脉搏,在政策中挖掘研究价值,在政策中提炼研究主题,在政策中理解教育实践。同时也要增强问题意识、方法意识与创新意识等,不仅要关注理论的前沿性,更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文/翁职素、朱文成